A018.jpg

十八。過往歲月

 

我出院後也開始了暑假,儘管學校的事情又可以先告個段落不用操心,不過漫長的暑假要如何的度過又是一件難題,要兒子整天關在房裡打電玩上網他也會受不了,無聊的生活會讓他更抓狂,整天無所事事對有憂鬱傾向的人來說其實更具有殺傷力,只是白天我要上班,能陪他的時間也只有晚上,所以我盡量在晚上陪他讀一些他喜歡的書,念念英文,或陪他一起做些他認為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不過我也會擔心,就只有我的陪伴,會讓他的世界更封閉,他之前機乎沒有回班的情況下,讓他跟班上的同學之間關係異常疏遠,甚至他覺得班上的同學多少會因為他之前在校的一些狀況對他有所戒心,從許多的交談中,我可以聽得出來他對友誼的渴望,儘管他常自嘲自己當一個邊緣人就好,但是我聽得來他依舊還是期待可以結識到許多的朋友。

這時在女友的穿針引線之下,利用暑假期間讓兒子開始接觸教會團體,定期參與了在家附近不遠處恩典之家的青少年活動,同時也透過火把教會的接引,嘗試去參與青少年團契或聚會,儘管在信仰上兒子礙於之前師姑們的影響依舊有點排斥,不過我給他的觀念是不需要以太宗教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切,只是當作有個地方可以結識到許多年紀相仿的朋友,多了解經典的教導,對他的品格發展也有正面的影響,何況有許多年紀相仿的朋友可以一起玩樂,一起學習,一起分享,總比一個人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憐自哀好吧。

其實兒子本來就是一個外向的孩子,很容易結識新朋友也很容易融入到團體之中,尤其他比同年齡早熟的心智,讓他與年紀比他大的朋友也很容易相處,他對於交友的焦慮其實是有點擔心過了頭,我知道他太急於想要有知心好友而有所焦慮,我常跟他說,好朋友本來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自己待人以誠,端正是己的言行,對人敞開心胸,自然不用擔心結識不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儘管我不是教友,但對於孩子參與宗教性的團體,我還是是鼓勵大於限制,我沒有所謂宗教門戶上的偏見,只要不要過於狂熱或偏執,任何以勸人為善為宗旨的信仰都有可取之處,我相信這世界上不同的宗教或派別,本質上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勸人為善關愛世人的。

不過任何事情需要孩子發出內心自願去做才會長久,我不想他再因為要順從我而去屈就任何事情,即使我認為對他幫助的事情,如果他自己沒有相同的認知那對他也沒有意義,所以對於參與教會活動,我很尊重孩子讓自己來決定。

這段日子以來,我常覺得反而不像他的爸爸,比較像是他的朋友,甚麼事情他都可以跟我一起分享一起討論,不管電玩,手遊還是他所追的線上頻道,大部分的時間我都願意聽他分享或評論,偶而我只會適時的給予一些建議或看法,對於一些比較爭議性的話題,也會利用導引的方式而不是用父母的威權來教育。

不過也有人擔心我這樣會不會讓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對這點我倒沒有思考太多,只要孩子甚麼都願意主動跟我說,願意聽聽我的建議與看法,這樣的互動模式沒有甚麼不好,以往我就是太過於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無法用同理心來體會孩子的感受,在「我是他的爸爸及「我是愛孩子這個理所當然的前提下,忽略了去傾聽孩子的聲音,也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是那個跟他一樣懵懂的孩子。

想起自己的年少歲月,自己也曾經歷過這樣的叛逆期,只是在那個資訊封閉且觀念尚未開化的年代,一言堂式的教育體制成了無法扳倒的巨牆,在巨牆前我們只能想盡辦法的往上攀,要不就是被人給踩在腳下。

「你爸當年就是不會想,要不然現在也是個牙醫了!,這句話過了二十年老媽還是常常掛在嘴上,好像當牙醫會比我現在的生活好很多一樣,可是我卻很滿足於我的現狀,從不覺得當個醫生會有甚麼光環或生活會比較優渥。

從小我的成績都只能算是中上程度,不過從老一輩的人對我就有很深的期待,從小就希望我可以從醫,他們認為這樣才可以光宗耀祖,聽說我的名字也是我的阿嬤請算命幫我取的,為的就是希望將來長大後可以當一位醫生。

好像當醫生是我今生的宿命一般。

醫生,在那個年代是一種地位與財力的表徵,可是時至今日,卻變了有命賺錢沒命花,還隨時有可能被病人告的高風險職業。

當年高中聯考我的成績不甚理想,本想就去就讀一般高中就好,沒想到又誤打誤撞考進了私立高中,在三年的填鴨式教育下,我依舊被洗腦著要以台大醫科為第一目標,儘管這是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但是那個年代只知道讀死書的我根本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一天。」,這句話成了金科玉律,而我能就這麼安分的當個乖小孩,照著父母的期待日復一日的在學校及補習班的考試中渡過。

現在回想那段灰暗的三年歲月,居然沒有留下太多的記憶。

高三的那年,也不知道突然哪根筋不對勁,或許就是所謂的叛逆期來了吧,我突然對於「當醫生這個期望厭惡了起來,說不出是為什麼,也不知知道不想考醫那想要念甚麼,總之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於是高三下便放棄了生物不再念,這段時間跟父母間的關係也因為聯考的逼近而開始便得緊張疏遠,彷彿成了住在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他們對我的問候多半依舊圍繞著在要我多努力,不浪費時間在讀書以外的時間,考試要加油,要努力考上醫學院等等,父母的關心及期許在我的心中成了壓力,壓抑久了內心那種叛逆的基因便開始蠢動。

在聯考放榜的那一刻,我沒有填丙組的志願的舉動讓爸媽嚇傻了,很不能接受可以上藥劑系的我居然落到了私立大學的化工系,於是在他們苦口婆心的規勸下,我來到了重考班開始了暗無天日的重考生活中,父母以為我終於會想了,殊不知其實我是因為不喜歡我所考上的化工系所才願意重考的。

但那年代沒有多少學子真正的知道自己心之所向是甚麼,對於茫然的未來不是聽從父母的期望,就是叛逆的憑著自己的感覺來決定未來。

第二年的重考,儘管還是報考了丙組,但是最後填寫志願時,我依舊放棄了生物改填甲組,想當然爾放榜後,可以考上牙醫的我落到國立大學機械系時,老爸跟老媽是有多麼的不諒解,儘管他們直說,以我的實力再一年一定可以考上醫學系,可是當下我不可能再度妥協,我的心直想飛,直想飛離這個家。

於是遠赴外地念書的我有如脫韁的野馬,在自由的空氣下,我的人生彷彿才真正的開始,從小只是當個書呆子的我除了讀書甚麼都不會,於是在大學的新生活中,我放縱得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得多彩多姿,不會騎腳踏車的我就先考了機車駕照,還不會游泳的我也先去考了潛水執照,不曾參與社團的我一下子跑了三四個社團,不曾登山居然頭一次上山就是挑戰玉山,自己課餘之間兼了好幾份家教,用自己賺的錢參加了駕訓班拿了駕照,當我默默的將駕照放到爸媽的桌上時,他們那臉驚訝的表情我依舊記得。

叛逆的我總算活出自己的世界,想飛的心在全新的生活中探索著,對於過往的空白歲月,我用更多的時間來追回與填補,人家說大學生活的四大學分;課業、打工、社團、愛情,我都沒有交出白卷,但是四年過去了,縱使所有該拿的學分都拿到順利畢業了,但畢業後呢。

我跟大多數的人一樣,念了甚麼科系才知道原來自己是不適合走這條路的,不過幸好在大學的四年探索中,我慢慢的摸索出自己的興趣與志向,參加電腦社時發覺我對資訊的喜愛,大學期間選修了不少資訊科系的課程,大三大四還誤打誤撞的進入了出版社發表過幾本的電腦叢書。

不過當我決定畢業後不再考研所的時候,爸媽又很不能接受了,他們說是我決定要念機械系的,大學畢業能幹嘛,當然要像別人一樣繼續的考研究所啊!

當時班上的同學幾乎都是抱著繼續升學的決心在準備研究所的考試,而我是少數幾位只想畢業當兵後開始找工作投入職場的人。

「你不考研究所啊! 那要當大頭兵耶。同學很不解的問著我,但我就是覺得不想再浪費兩年在無謂的學習中,何況我對機械系沒有興趣,要我去考轉系又難如登天。

於是畢業後我申請提早入伍趕在第一梯次跑去當兵,想早點完成國民義務後早點踏入社會,本以為當大頭兵也沒也甚麼不好的,只是沒想到居然抽到了外島簽,遠在馬祖又莫名其妙的被送入宛如煉獄的士官班,後來在因緣際會中被拔升擔任到指揮部的資訊士,憑著自己的摸索與學長的指點,居然還建構出首套的外島補給管理系統。

在退伍閒暇前夕,自己也開始繼續專研電腦資訊相關知識,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將來要走的路,所以一退伍,不在乎別人訝異的眼光,我一開始就從小小電腦門市的工程師做起,儘管待遇微薄,成天到處送電腦,安裝電腦,但學的東西很扎實,後來歷經電腦販售業務,電腦補習班授課,乃至於網路工程師,我一步一步的往自己的能力培養之路邁進。

退伍後不到三年的時間我便籌畫創業,結婚後的我與前妻獨自創業一路至今,雖然創業之初倍感艱辛,但是憑著自己的毅力與與不服輸的心,關關難過關關過,從原本單純的電腦販售,到踏入全然不懂的商用軟體領域。從代理輔導銷售,到異想天開的從事研發設計,歷經燒錢用錯人到自己捲土重來學寫程式自行開發。從事開發從一開始前妻不看好同業也等看笑話,到現今有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上也小有名氣,我一步步用自己的毅力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我不想讓別人框住自己生命的侷限,也不願意生活在不斷的妥協中屈就,我相信我的未來可以由自己來創造,我的人生由我自己做主。

如果當年我乖乖的依父母的期望真的當上了牙醫,我不知道我現在會變成如何,但我相信我的生活不會像我現在充滿成就與自信,我只是辛辛苦苦地當一個別人眼中還不錯的人而已,而那未必是我想要的。

人生難免會有許多的遺憾,但我不希望我的遺憾是建築在抱怨別人的身上。

所以在歷經兒子這段時期的遭遇後,我其實很能體會兒子的感受,我的上一輩在傳統的教條下沒能給我有太多的舞台與協助,我只希望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他可以避免許多我曾走過的冤枉路。

當然現在站在父母的角色上,我的心態沒有辦法跟從前一模一樣,但起碼我願意多點同理心,多點體諒,相信孩子,也尊重他的選擇,每個人終究是要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的,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下終究是會覺醒的,只是我不希望當他覺醒時會留下許多對我的埋怨。

我與孩子的相處上,多多少少也投射出不少我以往的遺憾,從小爸媽忙於事業,能陪伴我們小孩子的時間少得可憐,打從有記憶以來,能見到爸媽的時間少得可憐,甚至小學有段時間,忙於工廠的他還請了一位阿桑負打理我們小孩子的生活,每晚睡覺前他們還沒回家,上學出門時他們還在睡覺,每週能跟他們說上話的時間沒多少。上了高中也是,在昏天暗地的繁重課業生活下,早出晚歸的我每天跟他們有時連問候的時間都沒有,記憶中唯一的印象就是在我熬夜讀書時,老媽為我端上的那杯熱熱的人蔘紅棗茶,要我趕緊念完早點睡。

上了大學後,因為市場不景氣而結束工廠的爸媽,有段時間經營起了大家樂的簽賭,當年很不認同的我跟父母之間的距離又更加疏遠,我當然知道那個年代他們為了養家有不得已的苦衷,但當年年輕氣盛的我根本不懂體諒父母的無奈。後來老爸遠赴大陸東山再起,父子的關係又因為距離上的隔閡更加的疏離。

老媽常常會感嘆的說為何我跟他們不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可以無所不談,甚麼事情我都是自己默默的承受從不找他們商量或分擔,對此我當然聽得出老媽的辛酸,但是跟他們之間就真的像有條看不見的鴻溝,我不知道該要如何去跨越,也不知道要如何去化解那長久以來的陌生。

也就是因為這樣,打從兒子出生後,只要一有時間我一定都會陪著孩子,在他成長的路上我不要成為缺席的一員,我想多多少少也是為了彌補我成長過程中的缺憾吧,不希望我的孩子跟我一樣,獨自面對自己的成長而少了父母該有的陪伴與關懷。

 

一。幸福崩解

二。學習壓力

三。真相大白

四。再次住院

五。無頭蒼蠅

六。因緣果報

七。轉換環境

八。靈修之路

九。靈療救贖

十。重回學校

十一。情緒爆發

十二。回憶兒時

十三。接受自己

十四。憂鬱拒學

十五。志向探索

十六。拒學輔導

十七。精神倚靠 

十八。過往歲月

十九。面對升學

二十。新的起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鳥 的頭像
    青鳥

    青鳥的天空

    青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