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6.jpg

十六。拒學輔導

 

關於兒子拒學的情況,我試著上網尋求相關的資料與協助,不查還好,一查才發現這問題不是零星的個案,甚至在日本都已經成為令人相當頭疼的青少年問題,拒學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主要的不外乎就是同儕霸凌,課業壓力以及適應不良等,而這些當然也都是造成兒子不想回學校的原因。

撇開課業壓力的問題不說,他不想回班上的主要原因也是他認為班上的同學對他不友善,倒也不是說同學會欺負他,而是因為他之前一些怪異的行為多多少少讓同學有點歧視他,加上跟他也沒有時間熟識,所以他覺得在班上跟大家格格不入,好像是空氣邊緣人一般,這樣讓他對於回班更加排斥。

針對這一問題,我開始在網路上查閱青少年的拒學的協助資源,發現國內已經也不少的心理諮商機構針對像他這樣的孩子提供專業的諮詢輔導,於是幫兒子開始安排相關的諮商。

一開始我沒跟他說明是針對他拒學的問題進行輔導,只是輕描淡寫的說希望透過心理諮詢跟他聊聊課業壓力與人際關係問題,希望對他有點幫助,一開始他也是有點排斥,就像一開始去台大進行心理治療的時候一樣,不過在我耐心的溝通後,他總算是願意踏出第一步,或許他也是意識到以他現在的年紀,沒有回學校是不行的,可是他又沒有法是去面對,透過一些專業的輔導對他或許能有所幫助也說不定。

這時他憂鬱症有慢慢好轉的跡象,在我跟醫生的討論下試著慢慢將藥劑減量,我知道藥物只是一時的,心病終究還是需要心藥醫。

開始進行拒學諮商的時候,我花了不少時間敘述去兒子過往的狀況與經歷,期初幾次諮商兒子還會有不想去的念頭,不過幸運的是遇到一位和善親切的諮詢師,兒子慢慢願意對她敞開心房成了好朋友,透過諮詢師的諮商,兒子聊到了課業壓力,人際焦慮,當然也談到了家庭關係,跟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期間諮詢師除了跟兒子去探索原因,也試著透過一些方法來尋求改善,期間也給了我不少的建議,讓我試著去找尋找兒子與學校之間新的平衡點。

不過這時我也意識到,或許我們都沒有搞清楚真正的問題所在,一切最根本的源頭,其實就在我們的家庭親子關係上。

短暫的寒假過後,在八年級下學級開始前,我親自跑了趟學校跟個輔老師進行會談溝通,將諮詢師的建議與老師交換意見,最後達成協議讓兒子回學校後暫時先不進班,在學校的時間讓他先待在輔導室裡,讓他慢慢的重新去適應與接納學校的環境。

在學校的協助與諒解下,兒子總算在開學後願意再踏入校門口,儘管一開始只有半天,但願意跨出這一步總是新的開始,起碼兒子願意再試試看。在輔導室的時間,輔導老師會定期與兒子聊天,請兒子當當小志工幫忙輔導室處裡一些雜事,空暇時間而也允許兒子用辦公室的電腦上網,讓他在輔導室裡的時間比較沒有所謂上學的壓力。

不過輔導老師並不只是單純的放縱他,透過跟兒子不斷的溝通中,慢慢地調整兒子重新接觸學業的步伐,其實兒子對自己依舊是有期待的,他也是希望可以擺脫現在的困境和往日的陰霾,只是他需要別人更多的耐心、諒解與協助,所以在家長、學校以及醫院和諮詢機構多方的努力與協調下,我們齊心協助兒子慢慢的從跌倒中站起。

對於沒有辦法面對課本讀書的他,我先慢慢的從課外他喜歡的讀物試著陪他一點一點去閱讀,不求多也沒有壓力,剛好他對心理學方面的書有興趣,所以挑了本適合他這年紀的書,每天晚上睡前請他念一篇給我,然後和他一起討論書中的內容,藉由書中故事或者是心理分析跟他一起討論他的想法。

其實邊討論也是邊讓我們父子重新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讓我們更了解彼此的想法與價值觀。

而在學校,老師也試著讓他去克服對教室的恐懼,從一開始陪著他在空蕩的教室裡待一二十分鐘開始,慢慢的拉長時間,然後試著安排他在資源班後面旁聽,讓他將教室與上課的壓力慢慢脫節,也試著將他比較有興趣科目像是數學以單張非測驗的方式讓他試著自主學習,希望透過家長與老師的不斷的觀念導正,讓他可以將學習與考試劃上等號的刻板壓力給去除,讓他可以體認到,學習主要目的是自我充實而不是為了考試的分數,考試不是學習上課唯一的目標,只是一種能力的評量工具而已。

可是要導正他因考試而恐懼上課學習這件事就讓人很花心思,但若硬要我說上課不是為了考試那只會被現有的學制和上課的老師打臉,他學習障礙的癥結就是對考試的恐懼,從小我們為他冠上的「資優生光環,養成他對於凡事只看成績不問過程的觀念,要讓他體會到分數不是學習的終點並非易事,現階段只能慢慢地導正他,凡事先求有再求好,但求盡力就好,太去在意結果反而變成了學習的阻礙。

其實這也是我們這一輩人的悲哀,在強大的升學與文憑主義下,許多學子就在這壓力下忘卻了學習的本質與樂趣,考試成了學習的唯一目的,我不否認以往我帶孩子也是如此的觀念,但此時此刻,我與孩子都要重新調整這樣的觀念,考試與分數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學習應該是以自我充實為主,所謂的考試與測驗不過是一種衡量的工具,讓你體會到吸收了多少。

所以考好考壞不是重點,重點是最後可以知道自己哪裡不懂把他搞懂就好,如果你沒有辦法接受測驗的結果,就只能多花點時間努力學習,如果你沒有辦法多花點時間在學習上,就不要糾結你的成績不如別人,人之所以痛苦,就是既沒有辦法去努力也無法去承受結果,這樣就只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而已,學習放下與接受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

就拿英文來說吧!這是他認為他很不在行卻又希望可以學好的學科,不過現在坊間的英文多半都只是著重測驗而與生活脫了節,這樣的學習是兒子目前所厭惡的,這時在有朋友的介紹下,兒子有機會參加教會的免費英文課程,藉由外國老師透過比較生活化的方式來學習生活英文。

一開始對於要去教會學英文兒子有點排斥,他的個性似乎就是如此,不是很了解的事情一開始總會排斥,不過犯嘀咕後通常也都會願意試試,教會上課的學生老中青都有,大家來此只是想要加強語文溝通能力,不是為了考試也沒有所謂的測驗,不需要刻意的背單字或文法,只是讓大家有用英文溝通學習的環境,而這也是我常跟兒子說學習的主要目的,就像把英文學好,是要增加一種與人溝通的能力,讓你說的別人能懂,別人說的你能懂,而不是為了在考試中考得高分。

這段期間外圍的學習對他重回學校多多少少也有點幫助,像是機器人程式設計班,讓他慢慢的又重拾對自己的信心,儘管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還是會遇到瓶頸與挫折,在他遭遇挫折的這期間多半都會有想放棄的念頭,這時他需要的是有人讓他發洩一下情緒並且不斷的給他鼓勵,讓他有信心及動力繼續面對挑戰,其實很多事情他並不是沒有能力,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相信孩子這是我這段時間最深的體認,別以為孩子甚麼都不懂,其實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期望,他需要的是有人信任,需要的是一個願意支持他陪著他一起成長的家人,每顆種子在誕生的時候往往就已經決定的他的未來,環境的幫助只是讓他可順利的長成他該成為的模樣,你不能指望一顆草的種子可以長成一棵大樹,如果他是草,就讓他順順利利的長成一棵草就好,別讓他連草都成不了。

所以這段時間,只要他有興趣,我都願意多方面的讓他去嘗試,學習與升學並非只是一條單行道,他日後想要做甚麼,對甚麼有興趣,有怎樣的潛能,這些沒有去挖掘跟探索我們根本不會知道,只是會念書考試沒有甚麼難的,讓孩子可以去了解自己能力興趣,立定志向規劃未來這才是最難的。

我們做父母的總會用自己的觀點為孩子勾勒了一條我們自以為適當的道路,殊不知這樣的安排孩子未必適合,更別說他是否願意了,父母總喜歡用過來人的經驗來教育孩子,希望孩子照這樣的安排一路走下去就好,可是孩子的將來是他自己要面對的,沒有人能為他的將來負責,連父母也不行,他的未來是他自己要負責才對,充其量,當父母的我們只能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一個輔導的角色而已,我們可以幫他們指點方向,但不能為他們決定方向。

我們也都曾是那個面臨世代碰撞的孩子,只是當了父母卻忘卻了我們曾經歷的青澀歲月。如果連我們都無法決定自己的未來了,我們又憑甚麼有能力去決定他人的未來呢。

在慢慢地克服進教室的壓力後,學校老師繼續逐步安排,每週與兒子訂定短期進班目標,希望除了自主學習外,兒子也可以慢慢回復到班級的學習,一開始先從一些比較輕鬆的藝能科像是童軍、音樂、體育等回去上課,不求躁進,只希望兒子可以穩定中逐步的接納。

本來一開始老師還會跟兒子訂定預期的進度,不過此舉又讓兒子倍感壓力,讓他誤認為必須要在甚麼期限內達成怎樣的目標才行,這樣反而讓他有覺得反感,跟與老師溝通後修正成不要去預設時間表,只是一步一步慢慢的往期望的目標前進就好。

不要讓孩子又為了需要達到甚麼目標而提前焦慮,好好的專注在眼前的該做事情就好。

這段時間學校也以「情緒障礙的名義為兒子申請了特教生的資格,希望為兒子爭取較多的教育資源,讓兒子可以有更多喘息的空間和彈性的學習機會,同時幫兒子也申請了陪伴員,讓兒子在輔導室的時間,除了老師外還有伴讀的志工陪著他,不管是學習或者是單純的聊天都好,起碼讓他覺得在學校不是那麼的無聊或可怕,從抗拒進校到不排斥進校甚至到喜歡進校。

雖然說現在的學制依舊是升學至上,但對於像兒子這種在學習之路上遭受挫折孩子,教育體系還是提供了許多的資源來協助,只是大部分的父母光是要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問題就不容易了,深怕自己的孩子被貼上標籤被他人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可是當孩子需要協助的時候,這些大人所謂的面子問題其實都可以放到一旁,重要的是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可以適時的尋求協助。

所以當學校主動替兒子申請特教身分的時候我沒有想太多,沒有像有些人說的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了特教生,從資優生變成了特教生又如何,怎樣的身分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如何可以協助孩子從跌倒中從新站起來。

在學校除了有特教資源的協助外,輔導室裡還常有許多熱心的志工媽媽,常常熱心的提供一些才藝技能類的活動邀請特教生或資源班的學生參加,其中有一位志工媽媽對烘焙很有興趣,剛好與兒子興趣相投,所以常利用在校時間邀兒子用學校的家政教室製作各種點心或餐點,兒子也因此成了她得力的小助手。

在孩子擔任輔導室小志工或烘焙小幫手期間,兒子認真負責的態度贏得了師長們的讚賞與肯定,而這些一點一滴的重新建立他的自信心。

不過當然也不可能甚麼是事情都如預期般的順利,他的情緒與狀況依舊時好時壞,壞的時候就只能暫緩一下,甚至退而求其次一點點,然後等狀況好點在慢慢的往前推進,當然這過程中最主要還是需要學校與家人的耐心支持。

其實孩子最大的靠山就是父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遠大於學校教育,學習及成長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而已,做爸媽的是有這個義務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的,而教育學習也不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而已,在求學的路上家長的也不能置身事外。

從他發病後,每天晚上陪他睡覺前談心時間成了不可或缺的相處時光,甚至在發病初期,每天晚上他都需要抱著我入睡,他彷彿又成了當年那個每晚需要我哄著睡覺的小寶貝一般,我可以體會在他的身心遭受創傷後,他需要的是一個安心的避風港,因此他對我過度倚賴我可以理解。

其實在跟媽咪離婚後,三年多來的時間我都是跟兒子睡同一間房,每晚陪著他熟睡過後,我才細聲的起身離開他的房間,每天下班後大部分的時間幾乎都是陪伴他,等他上床入睡後我才能有一點點自己空閒的時間。

長時間的陪伴下也讓我成了他最主要的諮商對象,所以我常常戲稱我才是他的主治醫生,只是這樣的角色並不容易擔任,有時既要他的爸爸,又不能把自己當成他的爸爸,要能對他有足夠的寬容,但又不能過度的放縱,這種尺寸很不好拿捏,同時還要能屏除自己的情緒和主觀的看法,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能暫時的將自己從做父親的腳色中抽離,單純的當一個關懷他的朋友靜靜的陪著他或讓他自己去處理他自己的情緒。

當然有時累了也是希望可以有人分擔我的腳色,只是此時此刻,除了我似乎也沒有其他人可以陪著他走過這一遭,我常常把這當成上天對我的考驗,對此我從不怨天尤人,甚至還心懷感激老天爺讓我有機會做好預備,可以早幾年接觸禪學修身養心性,否則這一年來發生在兒子身上的劇變,我真的不知道獨自一人要如何面對,說真的倘若我的心無法定下來,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情緒高潮迭起的兒子,我是沒有辦法承擔的。

心轉則念轉,念轉則運轉,放下我執才能有辦法讓危機變成轉機。

過去的一切已經為事實,不管我們如何的挖掘或埋怨,都無法改變過去,唯有讓過去的過去,不要讓自己的未來依舊活在過去的陰影中,這段時期的學習與轉變,不僅僅是兒子的功課,也是為人父的我所必須要學習成長轉變的課題。

八年級的下學期,兒子在穩定的進校中慢慢地進班,雖然在現行的學制下,沒有達到及格的成績標準是無法順利畢業的,但對於考試,只能先用可有可無的態度去面對了,只希望兒子可以慢慢的觸學習課業就好,一些正式的學科縱使不能進班上課,但透過陪伴員的伴讀,以及我在家裡的輔導下,他慢慢的不在那麼的排斥,我跟他協議好每天都固定的撥一點時間陪他一起複習功課,不過與其說是輔導他,倒不如說是陪讀,不過這樣也很不錯,起碼讓他慢慢的找出他可以接受的學習模式。

於是呢,每晚幾乎他會變身成老師,換成他邊教我邊複習,這樣的學習對他來說反而比要輕鬆沒有壓力。

兒子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越聰明的人通常也想得越多,很多事情他就非得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可,比方說一些基本的公式或原理他也非得要搞清楚來龍去脈才行,而不像一般人一樣背起來考試會寫就行了。儘管他這樣的態度讓人教起來會很累,不過這樣態度當然是正確的,不過我不是全能博士,沒有辦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甚麼都可以解釋得一清二楚,不過好在有谷歌大神,要不然他那種專牛角尖起起來的個性真會讓人招架不住。

這段時間我也不斷的在思考,這樣的學習說穿了還是在應付學校的學制,儘管說不再給孩子壓力非得達到怎樣的成績不可,但還是得想辦法維持在一個最低的水平,可是國中畢業是必要的嗎?我不敢跟孩子去討論這問題,但卻也不得不去假想,如果孩子國中真的沒有辦法畢業,那該要如何繼續他的未來呢?我如今的放縱會不會變成他日後的埋怨,雖說想念書甚麼時候都可以,但是成長就只有這麼一回,許多的成長和學習不見到都有機會可以重來。

他曾問我學校學這些學科以後又用不到幹嘛還要學還要考試,對此我一時間也答不上,語文方面的學習對於日後的文學,寫作以及交談方面多有所幫助,但其他的史地自然科學,也只是作為一般常識而已,而這樣的通才學識課程,以國中階段來說就其實已經足夠了,如果說升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後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不如提早培養專業技能,利用黃金的學習時間趁早為專業技能做預備。

但是如果跟他說升學不重要,這樣還需要回學校幹嘛?對此需要進一步的導正他太過偏激的觀念,學校教育不僅僅是基本學識的養成而已,還包含許多的人際關係、·興趣養成、品格輔導等,透過許多的課程規劃來傳道、授業、解惑,並非狹隘的只是像補習班專為升學考試預備而已,尤其以後如果真的想習一技之長,技職教育還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如果你盡早知道自己的性向所在,就可以早點投入技職學校做預備,如果還在摸索階段,可以先進入高中在後再多方的探索與培養,不管走哪條路,將來自否繼續升學或深造,端看未來的需要再做決定,不要為了升學而升學,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要學有所用才是。

俗話說的好「行行出狀元,但是要一個父母去接受這樣的教養觀念很難,我也是在傳統學習價值觀下長大的孩子,但是時代在變,讀書升學並非唯一的出路,與其像很多念到碩博士畢業依舊待業啃老的人,不如讓他早點出社會去闖蕩,甚麼叫做辛苦只有自己體會才知道,想學習,想念書,想進修,其隨時都可以,文憑要說有甚麼用處,充其量只能說是張門票,但有門票不代表你可以坐在貴賓席,能力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我想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最後畢業的科系跟現在的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現在職場所需要的能力有一大半都不是在課堂上所學到的,而是靠自己在經驗中不斷的累積學習的。

以兒子目前的狀況來看,即使兒子有辦法度過國中生涯,但繼續升學讀高中似乎是不可能了,我可不希望同樣的事情又再重演一遍,所以比較鼓勵他可以朝向技職教育發展,如果遲早都要邁向專業技職之路,與其又荒廢三年在一般的通識學習,不如趁早磨練一技之長。

 

一。幸福崩解

二。學習壓力

三。真相大白

四。再次住院

五。無頭蒼蠅

六。因緣果報

七。轉換環境

八。靈修之路

九。靈療救贖

十。重回學校

十一。情緒爆發

十二。回憶兒時

十三。接受自己

十四。憂鬱拒學

十五。志向探索

十六。拒學輔導

十七。精神倚靠 

十八。過往歲月

十九。面對升學

二十。新的起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鳥 的頭像
    青鳥

    青鳥的天空

    青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