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外頭的太陽毒辣的很,真的讓人難頂著大太陽出機,但前先時候一直關注的西門町西本願寺好不容易修復完成重新開放,於是趁著上班前的空檔跑趟逛逛,不過因為剛開放不久加上烈日當空,整個園區空空蕩蕩的,不過在鬧區旁能有如此一片的淨土已屬難得,我想如果傍晚或者是夜晚時分,應該別有一番風味吧,整個園區占地廣大,規劃的還滿整齊的,原本的舊建築也花了不少心思重建,看來台北人又多了一處休閒好去處,尤其這裡鄰近紅樓和西門町,交通又便利,看來以後遊客應會絡繹不絕吧

西本願寺位在中華路一段和長沙街二段交會處,緊鄰鬧區西門町。建物群包含市定古蹟樹心會館、鐘樓,歷史建築輪番所、本堂台座、御廟所台基,以及參道等,市府花費9220萬修復。位在假山上的「鐘樓」,是台灣唯一一座可自由登樓、品味傳統建築及廣場景觀的鐘樓。市府計畫未來結合廣場空間,舉辦新年敲鐘祈福活動。

 

西本願寺建築群在1923年至1934年陸續完成。二戰後,曾為警備總司令部、中華理教總會辦公處,1975年遭祝融,周遭蓋起違章建築。2005年市府拆除違建時,發現這座日式佛寺,進而審議指定為文化資產。

西本願寺,正式的名稱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別院」,屬於日本佛教淨土宗本願寺派,是最早進入台灣的日本佛教宗派。 1895年,日本領有台灣,本願寺派的僧人即隨軍來台佈教,當時主要的任務在撫慰出征的軍人、照護軍士傷患、為亡者舉行佛教葬禮,以及護送亡者遺骨返回日本等。

明治34年(1901),本願寺獲得日本政府核准,在現址附近建立起臨時本堂、集會所、宿舍等,稱「台北別院」,以弘揚佛法。 創建之初,寺院東側的台北城城牆(今中華路)尚未拆除,有鐵路及水溝經過,因此寺院入口設在今西寧南路的方向。

後來因日本政府實施市區改正計劃,西本願寺部份院區位於道路用地上(今長沙街),於是購買長沙街南側的土地, 陸續增建寺院規模。大正11年(1922),御廟所、鐘樓、樹心會館完工;大正13年,輪番所重建落成; 昭和6年(1931),規模宏大的本堂正式完工。總計前後經過30年的擴建,西本願寺成為當時台灣最大的日本佛寺。

戰後,西本願寺為國民政所接收,「台灣警備司令部交響樂團」曾進駐此地,做為辦公室;二二八事件期間, 西本願寺的地窖曾被做為監禁囚犯的黑牢。民國38年(1949),政府遷台,大批軍隊及軍眷跟隨來台, 西本願寺的院區成為安置第六軍團眷屬及退役軍人的眷村,名為「中華新村」。

 

民國43年(1954),政府將西本願寺的本堂交給「中華理教總會」使用,名為「清心堂」。民國64年(1975)發生火災, 本堂的木造大殿及其旁的御廟所全數被燒毀,僅剩台基、石階及部份欄杆而已。 火災後,仍有民眾陸續遷入,利用西本願寺殘存的建築,自行隔間及裝修,做為臨時生活住所。直到民國94年(2005), 政府進行拆遷違建時,西本願寺殘存的舊建築物才重見天日,也勾起了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青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